最近朝韩又出事情了,事情的起因是韩国朝着朝鲜的首都投放了无人机,这是一种蔫坏,毕竟韩国总统夫人自己巨额财产自己都说不清楚,当然啦宣传的目的是扰乱他国民心使其维护治理的社会成本更大。
随后朝鲜态度强烈,多数人认为这是揭丑的愤怒,这只是一方面。更好的解释是现代战争对这种低慢小的无人机并没什么有效的压制手段,这个在俄乌双方就能够获得结论,从去年开始莫斯科红场就遭受到乌克兰无人机的袭击。如果说莫斯科都没有好办法,朝鲜恐怕就更加没有好的应对方式。
首都防空可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我想这才是朝方愤怒的根本原因。当然了这不是本次话题的需要探讨的。
说起朝鲜,除了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感笼罩,更多的就是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宣传-互联网借助大众对改革开放前曾经的中国印象自行脑补我们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大家对朝鲜的印象当然就是,思维落后愚昧,全国一盘棋,人民信息闭塞,个体命运不能选择,等等。
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生活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人们又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需要的信息,这样一个时间段你会感觉到自由的喜悦。
即使面对同一情况,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我们又会根据这样的结论投入精力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结果世上总是那么多的悲欢离合。特别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痛苦的苦楚也会被处于时代转折人群放大这个感觉。
这也是自由的代价,不管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只要社会切换到这个发展模式,你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你再不愿意也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普通老百姓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他们更加向往一种被约束被管教,需要耳提面命确定性的生活。在等待收入再分配制度出台,在等着拉自己一把的人出现,在等有人会懂自己的一切痛处并替自己解决问题。
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咱们讨论下我们大家常常听到的人民、群众、老百姓到底啥意思,我们第一步从人民开始,我斗胆说一下自己的意见。
受限于个人水平,但是又需要为做事说清楚一件事,我宽泛对人民的定义是为社会创造增量的人群。
以前这样的人群是曾经是工人,工人是在书本里面被人称呼为西方上空的幽灵,他们本是伴随工业革命后而产生的人群,并为社会提供增量但在社会中没有对应的地位。为社会创造大量价值,可是利益的分配不能顾及到自己,这就很危险了。
他们力量强大,强大到间接的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其实呢两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工业国家产出的产品没有消化的消费地,然后出现的火并。
为了简单举例,咱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村里一开始只有一家是做包子的,供应全村的包子,这仅有的一家生意肯定非常红火,其他家看到了肯定也想开包子铺,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开包子铺的设备和人力资源自己攒攒也能够完全满足,所以也有人跟进了这件事,这就导致了包子铺变成了从1家变成了现在的5家,包子铺变多了,可是消费市场就是一个村子而已,消费的人群没有变,作为竞争的手段之一,哪怕打价格战的目的也是为了消灭其他包子铺。
二战结束后,包子铺从以前的比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变成了美苏两家。
这个特定的人群在那些依次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尤为突出,这些迅速聚集的人群已形成了一股势力,他们渴望革命得到相对应的位置。哪怕在过去我们军队也被称呼为工农武装力量,工人在农民前面,可见工人的优先级。
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两个人群(工农)给与极大的发展空间,提拔他们的子弟识文断字然后进入到国家系统,因为都是农民手里没什么东西国家交学费索然就进行免费教育,而且全部包分配,把他们都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以他们为基础面的选拔社会结构一直到90年代,当92年教育不在免费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
房地产的兴起 让另外一个群体成为人民的代表,这一段时期你打开电视剧,你会隐隐的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农民的形象不再是敦厚、朴素,勤劳的象征,电视的主角开始也不再是农民这个层级,哪怕连看电视也是要收费了,你胆敢不缴费又期望看完一部电视剧,你这是完全在虐待自己,可能记住广告词的往往多于电视剧情。
借助城市化和加入到世界体系这阵东风,他们大量的为社会创造增量,他们比传统的工人和农民更能产生效率,单位时间内产值更高,协同合作的密度更高也更利于产生价值,而训练他们技能的场所慢慢变得有了前提 不再以单一的车间为主了,而是是变成了大学,他们要系统的改造,在这之前需要学习很多基础学科。
这个时候还有一件大事的发生:大学扩招。连军队都在百万大裁军后不再从士兵中提干,这也是有原因的,经过战场的实践,大量临时越级提干的士兵也确实不能执行好命令,连一个步坦协同都不能有力的执行。社会开始从密度更高的阶段过渡
这对应变化过程大概是98年到2018年。2018年开始大伙都可以隐隐的感觉房地产的时代结束了。
未来的人民定义还在改变,最大有可能就是高端科技、金融工作者,比如芯片,高端金融产业、飞机制造、材料学、医学….然而培养他们的条件会更加苛刻,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高品质人才,天然就需要更加多的时间和个人家庭投入,还有个体的主观意愿,因为这个时代不再是只有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个人无需努力都能做到温饱。
大家看清楚发展的脉络了没有,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有一种趋势在显现出来,隐形的筛选条件变的更加隐蔽。比如现在的孩子和八零九零后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现在的孩子和那会教育有啥不一样,第一个我会说现在的学生未必知道好老师是啥样子的。
八零后的那一代人,大家情况大差不差,那会在普通的县城里面都能遇到好老师 比如八十年代我们那个县城的一中,美术老师以前是中央美院的、数学的教导主任是清华的、语文的教导主任更是参与过新华字典编写。
他们因为特殊的原因零落在民间,学校里的学生是其实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世界的,而这些老师又是以前国家不顾一切教育的成果。城市化后,这些人随即也离开那个县城了,被苏南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了。你以后可能再也不能在普通的县城里面看到优质大学的毕业生落户了。人才也是资源,当道路可以修道你家门口的时候这也代表他们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迁徙。
我们这一个国家四十年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很多名词大家以前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都不会认真分辨到底含义是什么。
人民 群众 老百姓 三个名字 代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含义。为啥是为人民服务 深入到群众中去,为而不是反过来?为啥是群众里面有坏人而不是人民和老百姓?
就像我先前定义人民的含义: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人民这个团体,这个人群本来就是有力量的,他们是增量的创造源头,是历史开拓者,他们本来就有动力自我发展,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和匹配的价值观。网上经常用来噎人的月薪3000这个XX进步和我有啥关系玩梗,月薪3000你说自己是人民总是差点意思,就像之前说的,人民的定义也在变化,哪怕月薪3000,群众和百姓也都可以拿到这一个数字。拿钱故意挑动内部矛盾
群众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位置,比较尴尬。如果说人民是创造社会增量的群体,那么群众的尴尬是什么,他们本来就不输任何人的创造能力,可是事情没开始先打退堂鼓,对自己信心不够。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
他们一直在寻找给那点持续的信心或者心劲,也同样痛恨自己的虎头蛇虎,因为也知道如果坚持到底完全就可以更上一个台阶,现实发展往往朝着相反方向演变。
我们之前说了人们会通过你自己的处境选择信息,这种处境又是自己长年累月的比如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的观念,还有就是被家庭影响后形成自我的判断。
哪怕是鸡血的心劲总会跟着时间一点点消逝,一个人是不可能通过抓着头发把自己提上二楼,心劲的流逝是因为那个能激发你的能量本来就不是你的一部分。这个社会有大把有才华可是又自我嫌弃郁郁寡欢之人。
群众说到底也是有创造力的人群,只是小瞧了自己。人民群众弄成一个名称,因为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盘也是建设的主力军。
说了这么多这个和今天的主题有啥关系呢?那么现在咱们说一下剩下的最大一批主体人群,老百姓。
老百姓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人群,他们相比较于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和各种捉襟见肘,没有人民群体的创造力和笃定自性(不是自信),也没有群众群体掌握了匹配当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的技能,更多的是随波逐流,说的再露骨一点,在社会变迁的造富之路上完美的避开了每一个机遇。
看到过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当下37.2%的农业人口,创造的社会财富只占总比的8%,如果大家没有概念,我打个不恰当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的37%的精力投入做一件事,最后一年算下来这件事的获得收益只占收益的100块钱里面的8块钱。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减少对收益低,高消耗精力的事情,可是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特别中国这个国情的来说是不可以的,我们讲究的是全国一盘棋,要从通盘去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层要正面面对问题,这就是我们依旧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东部城市高度发展,有人可以说一个小目标很简单,我们依旧是个发展中国家的原因,这个局面归根结底是我们改革开放时候的基本盘是一个千年之久的各种弊端农业社会,从5亿人吃不饱到解决14亿集体脱贫社会。
我们的难点在于解决农业问题并不会通过农业来解决,解决伴随农业人口的工作问题,更加不会依赖于农业。不仅不会依赖他们,还要花资金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才会有西部大开发,扶贫工作。
如果说人民需要的是引导,群众需要的是鼓舞,那么对老百姓首先就要解决他们工作问题。
改革开放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现在社会阶段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工作,所以你看即使我们中美贸易纠纷最严重的阶段,特朗普要求我们多买他们的石油、天然气、大豆、芯片,我们也乐之达成协议,为什么.别人的消费才是我们的生产,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有那么多淤堵在产业层次不高的人群他们的工作是首先要解决的,具体的数字就是球鞋需要70亿双需要消耗,需要外部那5000亿美元的拉动,即使亏一点,也可以。我们是拿贸易顺差的钱来补贴需要转型的人群。
37%的人只创造社会财富比重只有8%,那会作为劳动回报他们得到的回报必然不会多。
现在有一个热门词汇叫“内卷”,内卷的本质是淤堵在那个层级的人太多,而供养的那个层级的资源就那么点,这在顺风顺景的时候大家习以为常,但是稍微的风吹草动,上不去的人群自然会退到下一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厌恶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只要他们站起来了第二排就开始站起来,以此类推,大家都在批评第一排不安规矩站起来的时候,其实不知道的前提,是周围可能只有一个电影院,大家无处可去只能聚集在一起。
用来消化这些人群的产业还很不健全,分布集中在东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中西部人口被浪费在土地上,而土地的产出最多只能够温饱而已。
他们在快速地发展下的今天可想而知内心是无助且无力的。他们的诉求自然非常多,这个群体热衷于各种免费的话题,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各种脱离于现实的述求,而这个群体又是我们这一个国家的本色。
这就是我说 很多人其实是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这一个国家已经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连现在的工业社会还是过渡期,但是人群还是用过去农业社会的策略来应对现代社会。他们怎么能不痛苦。他们本能的给远方加上玫瑰色的色彩唯独对当下的社会表现出恶意和低评价,好像只要自己去了远方现在的一切痛苦就会荡然无存,如果真是这样如果不去呢?其实是内心依旧不确定。只是做的目的是转移内心的痛苦。
当你接受的信息被刻意筛选过,你自然感觉一切在自己的掌握当中,你会感觉到安全感,但是一旦让你直接面对生活形形的人,那些以前没见过的人会被吓住。
当下的社会,可以每时每刻迁徙 通过亲眼,手机能够正常的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这首先是对自我的一种拆解,这对很多人又会一种恍惚感觉,感觉自己以前就是生活在幻觉里, 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否定,这种强烈的否定一定会转移到周围冲突 ,谁和自己关系越近谁就是自己的发泄情绪的靶子, 维持稳定的团体最好的办法是,我帮你限定活动范围,手机上网也是内网 你自然就感觉生活可控了,我想这也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群依旧向往过去的生活,追求那种沉甸甸的安全感。
所有事情拆开来揉碎了讲清楚就是一地鸡毛,他们内心还是向往一个被管理被约束的时代什么都是安排好的社会。
比如我们邻居朝鲜。每次看到短视频说到人人平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高点赞的让我惊愕,一个被制裁的社会,连吃喝都受限怎会是人人能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教育)和身体上的免疫(医疗),无论教育和医疗在任何的现代社会都是支出高占比的地方。
本号一开始是做军事和时政的,在中美贸易战的时候坚定地站在国家立场的给大家做军事科普,我们能对抗老美,我们没问题不要泄气。原来有那么多的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比如武器装备,道路选择一点也不了解。只要有外国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大家又变的惊弓之鸟,对自己将信将疑。
经过中美这几年的斗法,从特朗普的容易赢到现在美国人再也不提贸易战了,大家就能得出结论我们中国即使面对联合恶意对待也能立得住,国家的前途已经确立,去年和一个读者在后台叙述他的选择,给他打气鼓励,今天得知他已经解决了阶段性的问题,自己已经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的波折,我很欣慰,人是能改变的,自己自己变好了周围才会变好。毕竟从个人角度来说,毕竟国家发展再好,如果你搭不上便车,也确实和你无关。
我相信出现在这位朋友的逆转也会同样出现大家身上,我们的焦虑往往来自于目的不清晰然后来自于因为内心匮乏感的怂恿,不顾客客观规律想早点把问题解决,我们高估了一年能完成的事情,可是低估了三五年能做成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