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店行政村辖刘店、徐庄两个自然村。现有犁地1460亩;居民260户,987人。公路交通便当,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根底安靖。
刘店、徐庄两村在清末民初属长垣县东路早丰里;解放后先后属东明县吕庄乡、孟庄乡、尹集乡;1958年属刘楼公社;1984年属焦楼乡;2001年属刘楼镇至今。
刘店村坐落东明县城南25公里、刘楼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世传:明永乐年间,刘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原名刘家庄,后演变为刘店。现有犁地1100亩;居民190户,710人,分属六姓。其间,刘、李、张、韩4姓建村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别离有34户196人、116户346人、27户112人和4户19人;宋姓民国初年从本镇平堽营村迁入,2户,7人;陈姓解放前夕从小井乡裴子岩村迁入,7户,30人。李颜海一家于1956年迁居黑龙江省佳木斯。
刘店村人有荣耀的革新奋斗前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安排的教育下,不少乡民走上革新道路。1942年,党安排派陈法南到刘店村隐秘开展刘存良入党。今后,七区区长段法月时常在刘店寓居,辅导革新工作。1943年8月,该村成立了儿童团,今后连续成立了农会、基干民兵班、妇救会。1945年树立村政权,村长李凤山。他们在地下党安排领导下,活跃开展减租减息、除恶打霸等活动,引起敌人的极点敌视。同年端午节夜里,新式集南园据点的敌人狙击了本乡民兵住处,李魁元、李运轩勇敢献身,一起罹难的还有赵在、卢金喜、刘贤顺等人。乡民在革新奋斗中经受训练和检测,先后有李贵林等50余人走上了革新道路,其间不少人成为军人和干部。
刘店村的教育、医疗工作均起步较晚,直到解放后才有所开展。解放前,村里曾办私塾一处,但因大都人家无钱供学而不久即废。解放后,国家日趋安靖,乡民日子好转,本村少年儿童就近到黄小屯村上学。1963年村里曾建一处小学,有教师2人,1年级一3年级学生在本村就读,2001年合校并点时吊销,学生又到外村学习。近三十年来,全村已培育出大学生14名。现在村里有卫生室2处;95%的乡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刘店是一个农业村。解放前,土地瘠薄,灾祸严峻,出产条件落后,粮食亩产仅80斤左右。大部分土地会集在地主手里,大都农人日子困苦不胜。解放初期,施行土地改革,人均2.8亩,农人的出产活跃性高涨,但出产条件较差,犁地沙碱涝洼,粮食产值不过百斤。遇到旱涝灾祸,靠政府救助扶持。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端,该村依托集体力气,大搞农田根本建设,出产条件逐渐改进。1958年修通四干渠;1969年开挖东鱼河。1972年,村西开挖支渠一条,与两者贯穿,完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亩产可达200斤以上。1974年和1978年淤灌了1000多亩土地,多年来的沙碱涝凹地变成沙质壤土或粘土,粮食亩产达四五百斤,然后甩掉了依托二十多年的“购粮证”。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不断加大投入,购买了大牲畜,施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粮食产值进步到800斤以上。1986年,在四干渠和支渠上修建了控制闸,排灌设备加强完善。一起,改动单一栽培形式,扩展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培育面积,油、菜、林果、畜牧业有了较大开展。经济收入的进步,农业机械敏捷添加,在首要出产环节上完成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业出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进入新世纪的几年间,刘店村在三个方面有较大打破:一是稳步开展农业。乡民不断学习先进的出产技能和管理经验,搞好科学种田。经过精选优良品种、合理上肥、当令防治病虫害等办法,使粮食作物产值到达千斤以上。一起进一步调整栽培结构,重视经济作物的开展。现在,棉花栽培培育面积稳定在200亩,亩产籽棉400斤,每亩收入不低于1000元。二是搞好劳务输出。全村有280人外出务工,从事修建、制鞋、电子等业,每年创收180余万元。三是扩展林业出产。在林业技能员辅导下,充沛发掘造林潜力,使用村头荒清闲土地、水沟两边和宜林土地合计460亩,与太阳纸业有限公司签定合同,栽植速生杨。造林成活率到达95%以上的,由太阳纸业每亩补助农户80元;树木成材后,由太阳纸业按不低于商场行情报价进行收回。现在,全村已根本完成农田林网化,造林保存率到达90%以上。一起,为进一步添加林地收益,村两委安排乡民到郓城、鄄城等地观赏学习林下饲养、林下种药、林下种菇等技能,已有三十多户乡民付诸实践。
经济的开展给乡民日子带来了可喜的改动。现在全村人均住房面积到达50平方米;三轮、四轮机动车入户率达100%;有彩电185台、洗衣机178台、冰箱30台、摩托车54辆;电话、手机得到了遍及;先后树立了党员活动室、晚年娱乐室、文明活动室;旧厕改造90座,改水、改灶正在施行。
徐庄座落在刘楼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孙氏祖从本镇孙庄迁此建村,仍沿袭原居地村名。清朝末年,因长垣县一征银官误把“孙”字写成“徐”字,便以“徐庄”沿袭至今。现有犁地360亩;居民70户,277人,分属三姓。其间,孙氏由两宗组成,共40户,156人,另支从近邻东沙坑村迁入;于氏26户,105人,别离来自长兴乡于庄和小井乡裴子岩村;王氏从小井乡申井村迁入,4户,16人。
徐庄村小人少,不临交通要道,亦不接近大的集镇,乡民代代以播种土地为生,没有大的富户和商业。1942年,成立了农会、妇救会、姐妹团、儿童团等革新安排,在党的领导下,活跃参加除恶打霸,减租减息,支援前线等革新奋斗。东垣县七区区长段法月和五区的刘区长、葛助理员常来村里召开会议,该村成为革新奋斗的根据地。青年人在奋斗中训练生长,有8人参加了区队、县大队等革新装备。于秋来的父亲在孙庄村给地主种田时担任村农会长,与地主恶势力打开奋斗,在齐王集邻近。于秋来满怀仇视参加革新,先后在小区十区担任领导职务。于成聚、于昆山随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活跃奉献。
徐庄建村三百多年没有校园。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下延递着难以改动的种田人生。解放前这儿土地瘠薄,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祸严峻,粮食亩产也缺乏百斤。土地改革后人均土地2.1亩,由于出产条件较差,乡民可贵温饱。从施行农业合作化开端,党和政府安排农人兴修水利,开挖水沟,修桥建闸,大搞农田根本建设。1974年、1978年两次引黄灌淤,大部分犁地改形成肥美的粘质土壤,适合栽培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各种农作物,粮食产值连上台阶。施行农业出产责任制后,乡民的出产活跃性空前高涨,他们加大农业投入,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肥料,学习先进的技能,施行科学种田,小麦亩产达800斤,棉花每亩收入过千元。
徐庄人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乡民于根喜曾到黑龙江签定纺麻经的合同,在本地收买红麻,依照标准要求加工成麻经、麻绳,赚取加工费。一两年后,质料由红麻改为塑料,又运营了几年,不光还清了出产队本来的借款,乡民也有必定收益。这次运营活动使乡民认识到,如果把眼光局限于黄土地上,再苦再累也难有大的开展。所以,从90年代开端,乡民纷繁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一个二百多人的村子,终年在外的超越百人。春天人员外出最多时,村中只要老弱妇孺和一个干部,外出人员年纪稍大的在郑州、新乡一带从事修补业,如清洗抽烟机,修补煤气灶,换窗纱等,每天收入几十元至上百元,来去自由,农忙时回家种田。未婚男女青年则在沿海开放城市务工,从事服装业、鞋业、电子业等,收取记件薪酬。还有不少已婚青年带着全家人外出务工。孙仲年的3个侄子共12口人,全都在外,只要弟媳1人在家。孙新田的两个女儿在深圳富土康集团务工,儿子在北京一家电子厂务工,3人每月净收入4000元。
徐庄尽管村小,但各项工作已有大的开展。1985年村里通了电,2000年进行了电网改造。户户有三轮、四轮车等农机具,家家有彩色电视机,电话、手机得到了遍及。年轻人都有摩托或电动车等。前史上贫穷落后的徐庄已变成夸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